端午节由来小作文

时间:2023-12-07 15:44

端午节由来

农历五月初五,是中国民间的传统节日——端午节,它是中华民族古老的传统节日之一。端午也称端五,端阳。端午节还有许多别称,如:午日节、重五节,五月节、浴兰节、女儿节,天中节、地腊、诗人节、龙日等等。虽然名称不同,但总体上说,各地人民过节的习俗还是同多于异的。

过端午节,是中国人二千多年来的传统习惯,由于地域广大,民族众多,加上许多故事传说,于是不仅产生了众多相异的节名,而且各地也有着不尽相同的习俗。其内容主要有:女儿回娘家,挂钟馗像,迎鬼船、躲午,帖午叶符,悬挂菖蒲、艾草,游百病,佩香囊,备牲醴,赛龙舟,比武,击球,荡秋千等等,有些活动,如:击球,是古时就有记载的。不同地区的人们还真是把节日过得有滋有味的。

在历史沿袭的过程中,端午节的一些说法与史实逐渐远离了原始本意。因此,想要体会端午节的本意还是得从有关的历史资料中接近。

据史记记载:屈原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。他倡导举贤授能,富国强兵,力主联齐抗秦,却遭到了贵族子兰等人的强烈反对,最终被贬到沅、湘流域。公元前278年,秦国攻破楚都。屈原不愿苟且偷生,便抱着石头投身于汨罗江中。因此相传端午节便始于纪念屈原的投江之死。屈原死后,楚国百姓纷纷涌到汨罗江边凭吊屈原。渔夫们划起船只,在江上来回打捞他的尸身。有些渔夫还把饭团、鸡蛋等食物丢进江里。说是让鱼龙虾蟹吃饱了就不会去咬屈大夫的身体了。后来人们见后纷纷效仿。一位老医师则拿来一坛雄黄酒倒进江里,说是要药晕蛟龙水兽。以免伤害屈大夫。后来为怕饭团为蛟龙所食,人们想出用楝树叶包饭再用彩丝缠绕的做法发展成了棕子。

时至今日,端午节仍是一个被中国各地民众喜爱和传承的传统节日。在这个节日里人们用各种方式庆祝和纪念这个富有传奇色彩的节日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