《书幽芳亭记》文言原文及译文

时间:2023-10-03 06:10

《书幽芳亭记》文言原文及文言译文

  在日常的学习过程中,大家最熟悉的就是文言吧?文言讲究典故、对白、节奏工整,包括谋略、诗词、曲调、八言文、骈文等文体。为了帮助更多的人学习文言文,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文言原文和翻译文言《书幽芳亭记》。它们仅供参考。欢迎大家阅读。

  《书幽芳亭记》原文

  学者的才华和德行覆盖一国,则称为国士;如果女人的颜色覆盖一个国家,则称为国家颜色;如果女人的颜色覆盖一个国家,则称为国家颜色。兰花香满一国,谓之国香。自古以来,人们就认识桂兰,不等楚国赶走大臣,才看重它。兰珍如君子,生于深山稀树,因无人而香;雪和霜锋利地杀死了他,但明年他不会改变他的本性。这就是所谓“出世不厌,不见正道不厌”。兰花虽有清香、净化身体的作用,但与平常生活中的小艾没有什么区别。微风吹过,香气怡人,充满房间和大厅。

  然而,兰惠的才华和德行各不相同,世间很少有人能将他们区分开来。我浪迹天地已久,如今对他的族人,我已了然于胸。兰花像君子,兰花像士大夫。森林里大概有十株兰花,一株兰花。 《离骚》说:“我种了九亩兰花,又种了一百亩柏树。”这就是为什么我们知道这不是今天唯一的事情。楚人自古以来就轻视壳而重兰。兰花和慧慧长成簇状。如果用沙子和碎石种植,就会茂盛。如果用肥沃的土壤来汤和茶,那就香了。这也是一样的。开花时,一茎一花,香气绰绰有余,谓之兰花;一茎有五七朵花,但香味不够,称为根茎。芙蓉虽不及兰花,却远观花椒,世人以为国香。俗话说“当家必须锄地”。山林里的人,就是去了那里就再也没有回来的人!

  《书幽芳亭记》翻译

  如果孩子的美貌超过了其他的美女,那就叫江山美人;若兰花之香胜于诸花,谓之国香。自古以来,人们就很重视兰花。直到屈原称赞兰花,人们才重视兰花。兰花与君子很相似:生长在深山贫瘠的丛林中,不因无人知晓而停止散发芬芳;即使遭受冰雪的残酷摧残,它们的本性也不改变。这就是我们所说的逃离世界而内心无忧,不被利用而内心无忧。兰花虽香,形美,但与平时的小枝无异。一阵微风吹过,他的香味扑鼻而来,远远近近都能闻到。这就是所谓的隐藏善意,等待机会表现出来。

  然而,兰与惠的才华与道德品质不同,世间很少有人能将他们区分开来。我让自己闲逛了很长时间,所以我完全理解了兰花和徽的区别。也许兰花如君子,蕙兰如士大夫。森林里可能有十朵兰花,而只有一朵兰花。 《离骚》说:“我种了九亩兰花,种了几百亩柏树。” 《招魂》曰:“爱花之俗已离回族,普遍推崇兰花。”由此可知,楚人长期以来视徽为下等,视兰为高贵。兰花和蕙兰到处都可以生长,即使种在沙石上,也会枝繁叶茂。如果用热茶浇水,就会散发出芳香。这是他们的共同点。当它们开花时,每根茎上都会有一朵花。香气最香的是兰花,一茎有五七朵花但不够香的是蕙兰。大黄虽不如兰花,却远胜于辣椒。辣椒实际上被世界人民称为“国香”。所以说,当权者必须被消灭。这就是为什么那些品德高尚的隐士远离当局而不回来的原因!

  笔记

  1。楚国大臣:还有屈原。在《离骚》中,屈原用兰花来象征他的善良

  2。博聪:贫瘠丛林

  3。失踪:未知

  4。那些隐藏善意等待机会表达自己的人

  5。贵族(桂兰):至……珍贵

  6。香(除非没有人,否则不香):散发香味

  欣赏

  中国古代一直有“美女”的传统。这是一个典型的比喻:用自然界中的某些动植物来比喻人类的行为。周敦颐在荷花与君子之间建立了很强的类比关系,黄庭坚的文章在兰花与君子之间建立了很强的类比关系。

  作者一开始就用三个比喻:国士、国色、国香,将兰花提升到了至高无上的地位。 “楚追臣”指的是屈原。屈原在《离骚》种兰花、培兰、兰花:“我已种兰花九亩,又种柏树数百亩。”他用兰花来象征他美丽的性格。黄庭坚指出,兰花与君子很相似:“兰花与君子很相似,生于深山疏丛中,因无人而香,雪霜锋锐而杀之,但他们明年不会改变本性。”君子如兰花。 ,从不吹嘘自己,也不会因为没有人欣赏自己而感到沮丧;他在遭受外界残酷的折磨后,始终没有改变他的本性。这两句话的警惕性可以比作“出淤泥而不染”。

  作者特别指出这两点,因为在这两种环境下,最能看出君子的品格。在第一种环境中,君子尚未成名,不受任何人赏识,所以必须忍受孤独;在第二种环境中,君子虽屡遭打击,仍不改其行为。 “世界上没有无聊”这句话出自《易经》。 《乾卦》《文言》:“初九:不要用隐龙,什么意思?先生说:龙德是隐的,在世上不容易,也不能被命名。逃避世界并不无聊。如果你不知道什么是正确的,那就没有无聊。如果你高兴,你就会这样做,如果你担心,你就会反对。它是确实难解难分,就像一条隐藏的巨龙。” 《孔疏》:“逃离尘世而不无聊的人,就是逃离尘世。即使遇到无门路,他们的内心也不会感到无聊。不见正而不厌的人,说世间一切都是错的。虽然他们看不到善意,但他们的心也不无聊。上云端,世间无无聊。你的心是遥远而谦卑的。你看不到什么是正确的,也没有无聊。故见世间作恶,无厌,故又写无厌。 ”《易·大过》《象传》:“君子独立无惧,独处无厌。 ”《孔疏》:“明君子衰时,独立无惧。远离尘世,无忧无虑。如果你想逃避困难,你的态度就不会改变。凡人做不到这一点,只有君子才能做到。 ”可见,在这两种环境下,只有君子才能挺身而出。“含章”这句话也出自《易经》。《易经》第63章云:“含章可以贞洁。”或者如果你为国王做事,也不会成功。 《象》说:章节可以贞洁,及时发表;或从王事,名曰广大。 “章,是文才,是德。含章,是藏善,隐藏实力,守时,守德。贞洁,正直。含章克贞:有德,保持正直的心。时间,机会。成功,取功。A君子要耐心等待最好的机会,再行动。内涵美好,品德坚定;为皇帝做事,不居功劳,会有好结局。黄庭坚再次称赞特点君子的生活态度:一是内敛,不张扬,不刻意追求,就像兰花一样,平时与其他花草混在一起,香味不明显。二是抓住君子一旦有施展才华的机会,就会一心报效国家、民族,献身,死而后已,就像一朵兰花,微风吹过,清香扑鼻。远近皆知。

  接下来,作者刻意比较了兰与徽的区别,指出兰如君子,徽如士大夫。兰花和大黄的栽培环境相同,但花朵数量和香味不同。 “一茎一花,香有余者为兰;一茎五七花而香不足者为根茎”。如果花朵很少,那么它们就很微妙,不引人注目;香远则有真才,内涵丰富。作者还指出“大黄虽不如兰花,但与辣椒相差甚远”。花椒,一种常见的药草,香味浓郁,这里指的是平庸之人。士大夫的品德虽然不如君子,但也比一般人好很多。可悲的是,胡椒竟然被世人称为“国香”。 “党门”指的是当权者。当权者愚昧无知,分不清徽与花椒,更无法欣赏兰花的含蓄与静谧。因此,那些道德高尚的“山林人”远离了当局,“一去不复返”。在此,作者表达了他对世界的深刻感叹。

  黄庭坚对兰花的欣赏,是在北宋尊崇君子气节的背景下提出的。周敦颐《爱莲说》曰:“荷花,花中君子。”黄庭坚也说:“兰花如君子”。本文是他被贬容州时写的。容州有一座山,名叫兰山,山上有野生兰花。他把它移植到庭院里,建了一座小亭,取名“有芳亭”。在北宋的党争中,黄庭坚属于苏轼一党,屡遭新党的攻击。不过,他并没有任何怨恨或谩骂的言语。苏轼称赞他:“说明他超凡脱俗,独立于万物,能乘风神,与造物主同行。他不是这个世界上唯一不能使用的君子。即使他像放荡放纵的士,不能脱离世俗。”得到的就是朋友。”(《答黄鲁直书》)评价再高不过了,黄庭坚先后将自己的住所命名为“任云堂”、“察木庵”,足见他听天由命的人生态度。他“内刚外和”,如兰花一样,内敛、内敛、深邃、讲究气节,他的诗也屡屡歌颂兰花的高贵品质,如《以同心之言其臭如兰为韵寄李子先》《丙寅十四首效韦苏州》《次韵答和甫卢泉水三首》《答李康文》《和答刘中叟殿院》《寄晁元中十首》《寄傅君倚同年》《次韵答黄与迪》等诗。还有唐代韩伯庸亲笔书写的《幽兰赋》,流传至今,成为中国书法史上的行书杰作。

  黄庭坚学识渊博,善于运用典故。他主张广泛学习古代优秀文学作品,积累积累的知识,并在此基础上进行创新,“点铁成金”、“脱胎换骨”。在这篇短文中,黄庭坚随口引用了《易经》《离骚》,可见其渊博的学识。

  作者简介

  黄庭坚(1045—1105),又名豫章黄先生,洪州分宁(今江西省九江市修水县)人。北宋诗人、抒情诗人、书法家。他是当时非常繁荣的江西诗派的创始人。与杜甫、陈师道、陈与义并称为“一祖三派”(黄氏就是其中之一)。宋治平四年(公元1067年)中进士。